Physical Address
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
台灣藥廠生產線,推動藥品在地製造強化供應鏈

台灣藥品貿易逆差飆升 三大協會力推在地製造新契機

TMN 財經編輯部報導

台灣藥品市場逆差驚人

2023年,台灣藥品與醫用化學品出口總值僅17.8億美元,卻進口了高達66億美元的藥品,貿易逆差達到48.2億美元。這樣的數字顯示,台灣對進口藥品的依賴程度遠超預期,尤其在原廠藥品領域,進口藥品占據健保藥費支出的七成以上。三大製藥協會指出,這不僅是經濟問題,更關乎國人用藥安全與供應穩定性。

全球供應鏈轉向在地化

近年來,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促使全球供應鏈從高度全球化轉向在地化。美國、歐洲、日本等國家紛紛祭出政策,鼓勵藥品在地製造。例如,美國在川普關稅政策影響下,國際藥廠如嬌生、禮來、諾華等宣布在美投資數百億美元建廠,力求縮短供應鏈。這股趨勢讓台灣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藥品供應結構,避免在國際環境變化中陷入被動。

健保改革點燃在地製造希望

2024年11月,台灣衛福部預告兩項健保藥價改革法案,強調鼓勵在地製造與供應鏈強化。這兩項法案包括調整藥品給付標準與價格作業辦法,旨在為國內藥廠創造更友善的市場環境。三大製藥協會表示,若法案順利實施,將有助於提升國產學名藥的競爭力,並降低對進口原廠藥的依賴。

三大協會提出務實建議

為應對國際經貿壓力,三大製藥協會提出三項具體建議。首先,衛福部應將全台藥廠納入醫療韌性計畫,與社區藥局和醫療機構協力打造穩定的藥品供應網。其次,加速推行化療學名藥的P4P政策,鼓勵以療效為導向的國產藥品研發。最後,建議健保署靈活調整藥價,反映通膨帶來的成本壓力,讓國內藥廠有更大發展空間。

國產學名藥的挑戰與機遇

目前,台灣國產學名藥在品質與療效上已逐漸獲得認可,但市場信心仍待加強。協會呼籲政府效法歐美,透過政策引導醫療機構優先採購國產藥品。這不僅能降低對過專利原廠藥的依賴,還能刺激國內藥廠加大研發投入,進而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。同時,國產藥品若能在品質與價格上取得平衡,將為健保支出節省可觀成本。

TMN 編輯部解析

台灣藥品貿易逆差的問題,表面上是進出口失衡,實則反映了產業結構與國際環境的雙重挑戰。根據國際數據公司(IDC)2023年報告,全球藥品供應鏈在地化趨勢已不可逆轉,美國與歐盟的藥品自給率分別達65%與72%,而台灣僅約20%。這顯示台灣在藥品自主性上的落差,特別是在高價原廠藥領域,進口依賴導致健保支出壓力持續攀升。

從財經角度看,藥品在地製造不僅是供應安全的議題,更是產業升級的契機。分析師指出,亞洲新興市場若能提升學名藥產能,2030年前可望創造年均8%的市場成長。對台灣而言,政府若能透過健保改革與P4P政策,激勵藥廠投入高附加價值藥品研發,將有助於縮減貿易逆差並帶動就業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