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ysical Address
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
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蓄勢待發,政策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

從春晚走向產業風口!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迎爆發前夜

TMN 科技編輯部報導

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蓄勢待發,政策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

隨著中國兩會的召開,人形機器人、人工智慧 (AI) + 與未來產業成為熱議焦點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「培育生物製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慧、6G 等未來產業」,並強調發展智能機器人、新一代智慧終端與智慧製造裝備,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。

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認為,中國正處於AI 與具身智慧技術爆發的前夕。隨著技術創新與政策扶持,預計未來10 至 15 年內,人形機器人將逐步進入千家萬戶,成為人類的智能助手。

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增長迅速,已成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

相較於仍處於發展初期的人形機器人,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汽車、太陽能等行業。根據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,截至2023 年底,全國智慧機器人企業總數達 45.17 萬家,較 2020 年底增長 206.73%,展現出驚人的市場擴張速度。

同時,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,2024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達 55.6 萬套,年增率 14.2%。中國連續11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,過去三年內新增裝機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,製造業機器人應用密度提升至每萬名工人 470 台,排名全球第三。

全國政協委員、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許禮進表示,國產機器人已具備國際競爭力,尤其在中小負載機器人領域,成本較國外品牌低 30%—50%,這將進一步加速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市場滲透。

人形機器人進入「井噴前夜」,AI 大模型成發展關鍵

隨著 AI 大模型技術的突破,人形機器人正迎來智能化升級的黃金時期。趙曉光指出,AI 大模型讓機器人擁有更強的適應與服務能力,突破以往依賴固定程式設計的局限,使機器人在各種場景下的應用更加靈活多樣。

各地政府也在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,例如北京市在 2024 年底發布《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(2025—2027 年)》,計劃到 2027 年突破不少於 100 項關鍵技術,並推出至少 10 項國際領先的軟硬體產品。

高盛的預測顯示,到 2035 年,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 140 萬台,市場規模約 380 億美元。全國政協委員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透露,其企業已投資多家機器人公司,積極探索機器人與傳統產業場景的深度結合,這將進一步拓展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領域。

產業生態仍待完善,技術落地與成本控制成關鍵挑戰

儘管人形機器人產業前景廣闊,但目前仍處於小規模商業應用階段,距離大規模普及仍需時日。專家指出,降低製造成本、擴展應用場景、完善產業鏈生態是推動人形機器人普及的核心挑戰。

劉永好表示:「我期盼人形機器人能夠進入千家萬戶,但價格需要適當。」目前,國內企業正致力於技術升級與成本控制,力求降低人形機器人的生產成本,讓產品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。

同時,北京市政府已宣布全面開放亦莊新城場景資源,未來兩年內釋放超萬台機器人崗位,並投入近 50 億人民幣的機器人採購需求,這將為行業帶來更多「實戰」機會,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驗證。

TMN 編輯部解析:人形機器人將成中國科技發展新支柱

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技術突破,更涉及政策導向、產業生態完善與應用場景拓展。隨著 AI 大模型技術的成熟與政府強力推動,人形機器人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,未來有望成為繼電腦、智慧手機、新能源汽車後又一顛覆性產品。

不過,目前行業仍面臨成本控制、應用場景拓展與市場認可度等挑戰,如何讓機器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,仍需要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推進。可以預見,在未來5-10 年內,中國將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格局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,值得持續關注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